新华网郑州6月4日电(记者付昊苏)在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浪潮中,一批批“海归”怀揣梦想回国。他们在受到关注与青睐之时,同样经历着创业的艰辛。
近日,记者走近河南留学人员创业园,感受着他们的青春梦。
创业,要有“往死里干”的精神
2010年,在日本攻读医用电子专业的李海峰毅然退学归国创业。“因为看到了国内外医疗技术方面的差距,就希望把日本的先进器械引入国内”,李海峰说。
一个偶然的机会,他与河南留学人员创业园结缘,在了解到创业园在项目对接、政策扶持、资金帮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后,他带着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治疗技术”的项目前来洽谈。几经交涉,医疗器械厂家提出的要求让他无法接受,谈判以失败告终。
于是,李海峰的团队决定自己生产,从此走上了漫长而艰苦的旅程,光是找投资商就花了1年多时间。
最终,在创业园的帮助下,李海峰做出的样机在临床中得到了专家的称赞和患者的认可,拿到了前期投资。他几乎倾尽家产追逐的事业终现曙光。
李海峰说:“没有一种往死里干的精神,创业是坚持不下去的。”
河南留学人员创业园项目主管常裙琦说,创业园将竭尽所能为李海峰们在艰辛的奋斗中“歇歇脚,喘喘气,积蓄力量”。
认准、执着于通向梦想之路
家境优越的王永,并不需要创业改善现状,专业方面的优势足以让他拥有一份年薪丰厚的工作,但他坚定地走上了创业之路。他说:“人,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”。
他创办的郑州埃文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做的是“IP定位”,就是不用GPS,只运用复杂精密的一套算法,确定一个IP的物理位置。
“全世界有4家企业在做同样的事,我们在技术上最领先。”王永自信地说,“比竞争对手的产品都好还不够,让客户购买我们的产品才是努力的方向。”
一方面不断精进技术,一方面开拓全球市场,王永带着10个人的团队阔步前行。河南留学人员创业园为其减免房租,给予了一系列的政策帮扶和资金支持,帮助王永引来风投,招聘合适的人才。
在创业园,“海归”宋自杰从事的是数字农业。
一直以来,我国农业种植小、散、乱,统计信息滞后,行情一年一个样,农民往往挣一年赔一年,收入不稳定。12年前,宋自杰看到了这一现象,萌生了做数字农业的想法,希望通过大数据的统计和分析,对种植行情、气象条件做出预警,让农业实现精准化管理。
几次变故,宋自杰未能顺利实现梦想,但他追梦的脚步并未停歇,成立了生鲜速递公司,自己从事蔬菜种植、水产养殖,将新鲜安全的食物精准定向运到百姓厨房,取得不错成绩。
在他看来,宏大的梦想正细化为一点一滴的小突破,一切都在路上。
放下架子走市场、接地气
郑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办公室副主任冯鑫说,海归创业多是高科技项目,但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,往往不是科技含量的高低,而是团队的运营,尤其是融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能力。
多年前,在郑州大学的邀请下,从事功能性薄膜材料方面研发的郑锦华回国创业,依托郑州大学的研发资源和郑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帮扶,组建了河南瑞邦公司。
“研究院所的很多科技项目,没有得到有效开发而束之高阁,企业又因缺乏必要的研发条件和优秀项目而没有活力。”郑锦华说。为了实现研发与市场“零对接”,他们注重与科研院所的横向联系,加强科技创新,同时注意激发客户需求,抢抓市场机遇。
“要想做成事,不仅要懂技术,更要玩转商场,不能总端着学者的架子,必须接地气,懂市场,融入大环境。”郑锦华说。
如今的瑞邦公司,涉足无水供暖、无风空调、DLC类金刚石薄膜材料制品等多个领域。郑锦华还准备将研发的新材料应用在手表行业,向新的市场进军。
Comments